公元756年,天宝十五载的夏天闷热得令人窒息。长安城早已不是那个歌舞升平、万国来朝的梦幻之都。皇帝李隆基仓皇逃离,身后是叛军滚滚烟尘。曾经专宠后宫的杨贵妃,裹在华丽的锦袍里,马车颠簸着奔向未知的命运。他们一路奔逃,到达马嵬驿时,兵士们疲惫不堪,怒火在沉默中燃烧。这支曾经无比荣耀的帝国卫队,如今只剩下饥饿、恐惧和无尽的怨恨。
“不杀杨国忠,军心难安!” 不知是谁在人群中喊出了这句话,如同一点火星落进干草堆。瞬间,士兵们压抑已久的愤怒爆发了。宰相杨国忠,杨贵妃的族兄,被疯狂的士兵拖下马车,刀光剑影中,这位权倾一时的宰相瞬间身首异处。场面彻底失控了。
士兵们围住了皇帝的临时行辕,喊杀声震天。刀锋在烈日下闪着冰冷的光,映照着他们布满尘土的脸。陈玄礼将军,这位皇帝最信任的护卫统领,面色铁青地走进来。他跪在地上,声音沉重:“陛下,祸根未除,将士们无法平息怒火。杨贵妃……贵妃娘娘,必须……” 后面的话他没说完,但李隆基全明白了。空气仿佛凝固了,老皇帝看着眼前跟随自己数十年的将领,看着他身后那些愤怒的士兵,身体微微颤抖。
展开剩余71%“贵妃……她深居宫中,国忠之罪,与她何干?” 李隆基的声音嘶哑,带着一丝绝望。他试图为心爱的女人争得一线生机。然而陈玄礼只是重重地磕头,沉默如山。外面士兵的怒吼声浪一阵高过一阵,刀剑撞击盾牌的声音清晰可闻。皇帝环顾四周,曾经俯首帖耳的臣子们此刻眼神躲闪,无人敢为他说话。巨大的无力感攫住了他,这位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帝王,最终颓然地挥了挥手。
高力士,这位侍奉了皇帝大半辈子的老宦官,领着几个内侍走向了杨贵妃暂居的小院。贵妃似乎早已预料到结局,她静静坐在那里,脸上没有泪痕,只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静。当高力士艰难地说明来意,她只是轻轻站起身,整理了一下微乱的鬓发和衣襟,像要赴一场寻常的宫廷宴会。
“让我最后拜别陛下吧。” 她的声音很轻。高力士含泪摇头,门外士兵的喧嚣是最后的催命符。贵妃微微点头,不再言语。白绫绕上她雪白的脖颈时,她做了一个极其隐秘的动作,飞快地将一个小小的、散发着清香的物件塞入了口中。整个过程快得连近在咫尺的高力士都未曾察觉。很快,这位绝代佳人的身体便软了下去。
兵变平息了。皇帝忍着剜心之痛,下令将贵妃遗体草草安葬于马嵬坡。没有盛大的棺椁,没有隆重的仪式,只有匆忙挖就的一方浅土坑。据说下葬时,贵妃身上仅裹着一条随身的锦褥。有人说,那锦褥足有七层,是宫中最华美的织物,却也掩不住香消玉殒的凄凉。
时间过去了千年。 当现代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据传是贵妃遗冢的封土时,里面的情况令人困惑。没有完整的遗骸,没有华丽的陪葬品,只有一些早已腐朽的织物残片和一个早已失去光泽的鎏金银香囊。这枚香囊制作极精,巧夺天工,球体可开合,内部的小盂用来盛放香料,无论囊体如何转动,香盂总能保持水平,香料不会洒落。
最让人震惊的是香囊的发现位置,它并非佩戴于腰间,而是被小心地放在遗骸口部的位置附近。结合贵妃临刑前那个隐秘的动作,一个惊人的推测浮出水面:她最后时刻含入口中的,极有可能就是这个香囊!这枚小小的香球,竟成了她面对死亡时,保持尊严的最后依凭。
为什么是这个香囊?有人翻检史料,发现《旧唐书》里记载过玄宗后来曾秘密派人改葬贵妃,使者回报说“肌肤已坏,而香囊犹在”。这冰冷的文字,竟与千年后的考古发现惊人地吻合。那枚香囊,或许是她对昔日荣华的最后一点念想,或许是她留给爱人最后的信物,又或许,仅仅是为了在窒息前,再留住一缕熟悉而安慰的芬芳。
野史笔记里还藏着更离奇的说法。 有传言说贵妃被勒死时,香囊流苏的丝线曾紧紧缠绕在她颈间,仿佛命运残酷的讽刺。还有笔记言之凿凿,称贵妃下葬后不久,玄宗曾密令心腹开棺,棺内竟空无一物!这无疑给贵妃之死蒙上了更浓重的疑云。她真死了吗?那个在扶桑(日本)山口县被世代供奉的“杨贵妃之墓”,难道仅仅是传说?
历史从来不只是冰冷的记载。 一枚小小的香囊,从杨贵妃温热的唇间,滚落到千年后考古人员戴着白手套的手掌。它无声地躺在那里,不再散发香气,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沉重地诉说着马嵬坡那个血色黄昏的窒息与悲凉。
发布于:山东省鼎冠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