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家真的没有亲情,也不相信爱情吗?唐朝中叶发生的一段皇家往事,或许能颠覆您的认知。这个故事曾令无数人感动得热泪盈眶,也让人扼腕叹息不已。然而,故事的后续反转又让人感慨万千,甚至愤怒不已……
故事的主角姓沈,民间称她为“沈珍珠”,她出身于江南名门望族吴兴沈氏。沈家世代为官,书香门第熏陶下,沈珍珠从小便博览群书,被乡邻们誉为才女。她身形高挑,肌肤白皙,天生丽质,是一位令人难以忽视的美人胚子。
开元末年,年少的沈珍珠参加宫廷选秀,凭借良家女子的身份入选东宫,随后被赐婚给太子长子广平王李豫,也就是后来的唐代宗。李豫性格温和体贴,对沈珍珠疼爱有加。两人新婚燕尔,感情甜蜜,宛若蜜里调油。次年,也就是天宝元年,年仅十三岁的沈珍珠为李豫诞下了长子李适。唐玄宗当时已57岁,抱得曾孙,喜出望外,立刻下令册封这个孩子为奉节郡王。
展开剩余87%正当沈珍珠享受这段幸福时光,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悄然降临。天宝十四年十一月,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。不到半年,叛军攻破潼关,长安危机四伏。天宝十五年六月的一个深夜,唐玄宗仓促带着部分皇族子弟秘密逃离长安,开始了流亡四川的艰难旅程。
为了避免引起叛军注意,唐玄宗并未提前通知那些住在延秋宫门外的皇室子弟,而沈珍珠正是其中一位被遗弃的皇亲。厄运就这样降临到了他们头上。安禄山占领长安后,对被俘的皇亲国戚展开了残酷报复,许多皇妃、公主、驸马遭受了挖心、活剐等惨无人道的刑罚而死。
沈珍珠虽然幸运地逃过一劫,却被叛军掳至东都洛阳,沦为掖庭宫中的奴隶,开始了黑暗无光的囚徒生活。那年,她不过27岁。国家破败,家园毁灭,深爱的丈夫失散,李豫心中悲痛难言,却将这份痛苦转化为动力,紧随父亲的脚步一路南迁至灵武。
在那里,唐肃宗在群臣推举下即位称帝,承担起平定安史之乱的重任。李豫被册立为太子,并肩负起统帅全国军队的使命,成为天下兵马元帅。至德二年(757年),唐军成功收复长安,李豫迫不及待地派人四处寻找沈珍珠。然而,宫门残破不堪,昔日熟悉的身影早已消失无踪。
几个月后,李豫率军攻入洛阳,终于在掖庭宫找到了失散一年多的妻子。夫妻二人相拥痛哭,历经艰难的家庭终于得以重聚。可惜,叛乱尚未平息,局势依然严峻。长安粮食告急,吐蕃军队虎视眈眈,朝廷甚至考虑迁都。李豫判断洛阳相较长安更为安全,便决定暂时不将沈珍珠接回长安。
岂料,次年(759年),因邺城之战的惨重失误,唐军再度败北,洛阳再次陷落,沈珍珠再次落入叛军之手。宝应元年(762年),唐肃宗驾崩,李豫即位为帝,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。十月,唐军再度收复洛阳。令人揪心的是,这一次李豫始终未能找到心爱的沈珍珠,她仿佛从人间蒸发一般。
李豫对此不甘心,开始了长达十八年的苦苦寻觅,即使年华流逝、青丝变白发,他依旧未曾放弃。大历十四年(779年),李豫驾崩,儿子李适继承皇位,继续父亲未竟的寻母之路。建中元年(780年),李适下令追尊沈珍珠为皇太后。可惜,这位本该享受万众敬仰的太后依旧杳无音信。面对空荡荡的珠帘,李适忍不住放声痛哭:“帝再拜,歔唏不自胜,左右皆泣下。”
为了弥补这份心痛,李适厚待沈家的舅族,短短一天内封赏了沈氏家族一百二十七人。也许是上天感念他的孝心,建中二年(781年),一位名叫李真一的女道士现身,声称找到了太后。李真一是沈珍珠的闺蜜,她回忆起沈珍珠曾为幼年的李适削水果时不慎划伤了左手指。此“太后”的左手有着同样的旧伤,加之容貌神态,与沈珍珠极为相似。
李适喜出望外,立即将“太后”迎入上阳宫,然而母子相见之际却露出了破绽,这位“太后”竟是冒牌货。大臣们愤怒要求严惩骗子,李适却动情地说:“只要能找到母亲,哪怕被骗一百次,我也甘心情愿。”正是这种宽容和渴望,使李适多次遭受欺骗,却从未对骗子施以惩罚。
贞元二十一年(805年),历经26年寻母无果的李适含恨离世,这一重担转由其孙唐顺宗李诵接棒。李诵在位仅半年,因健康问题禅位,唐宪宗李纯继位,继续承担寻找曾祖母的任务。元和元年(806年),朝廷大臣提出建议,考虑到沈珍珠当年已流落人间,如今已高龄78岁,极有可能去世,寻母工作应告一段落。
于是,唐宪宗尊沈珍珠为曾太皇太后,追赠谥号“睿真皇后”,并为她修建衣冠冢,神主安奉于代宗庙中。为了沈珍珠,四代帝王寻觅了整整48年,这段跨越时空的爱与亲情,感天动地。你还敢断言“帝王之家最是无情”吗?
遗憾的是,历史记载未必真实,史书往往扮演了粉饰太平的角色,将真相掩盖得滴水不漏。例如李豫与沈珍珠所谓的千古爱情,恐怕不过是一场谎言,一场以爱妻寻觅为名的皇权秀场。李豫真的深爱沈珍珠吗?坦白说,我未曾见到任何证据。
唐玄宗逃离长安时,随行皇族子弟多达两千余人。李豫携带了他的所有儿女,王妃崔氏也同行,唯独将最心爱的沈珍珠遗落在外。未及时通知或许是借口,但真正的理由却另有隐情——最爱的人怎会轻易不在身旁?这不合逻辑。
李豫后来将沈珍珠留在洛阳的决定更令人费解。长安虽危机四伏,但作为皇室成员,应有足够保障。为何不将她接回长安,反倒独自抛下她于洛阳?事实证明,洛阳的危险程度远超长安。李豫弃沈珍珠于洛阳,很可能是出于无奈的选择。这个秘密或许是,沈珍珠被叛军玷污,李豫为保颜面无情抛弃。
史书对李豫与沈珍珠之间的感情只字未提,显然史家也心虚。李豫一生真情所系,恐怕只有两个女人——杨贵妃的外甥女崔氏和独孤氏。如果李豫真深爱沈珍珠,至少应有所述说,但历史寂然无声。这表明所谓“李豫与沈珍珠的爱情”不过是后人杜撰的泡沫,而沈珍珠则是被随意丢弃的衣物。
李豫苦苦寻妻十八年,除了史书塑造皇权形象的惯用手法外,也掺杂了他刻意的表演。唐代宗为人阴鸷,善于谋算阴谋诡计,他虽行恶事,却必装出正人君子模样,绝不容后人揭穿其薄情寡义。于是,他上演了这出苦苦寻妻的戏码,也许是为了维护皇室形象,更是为了安慰儿子。
我甚至大胆猜测:沈珍珠若真被找到,李豫极可能将她秘密除掉。理由很简单,若真让世人知晓,大唐皇后、太后竟是失身叛贼之人,父子二人将被舆论淹没,颜面何存?因此,我反而希望李豫从未找到沈珍珠。
至于唐德宗的寻母之举,当然不是虚情假意。在这段故事中,李适是最无辜、最无助的人。沈珍珠被找到时,李适已16岁,理应明白父亲的用心良苦。然而,他作为儿子无法干预父亲的决定,作为皇位继承人,更要小心翼翼与父亲周旋。为了未来,他或许只能装作不知,看着母亲被弃无奈。
或许李适真的不知母亲下落,仍然抱有希望;或许他已知真相,仍选择寻找,因为这份希望虽虚幻,却是他精神的寄托。因此,唐代宗26年的寻母行动,既是对母亲的哀思,也是他灵魂的忏悔。若当初他能早些行动,母亲或许不致再次失散,这成了他一生的心结。
皇家之所以冷酷无情,非因他们无情无义,而是被利益所困,人心蒙尘罢了。故事讲完,我也难免为这段美好回忆的破灭而黯然神伤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冠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